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吉林省坚持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财政支出的首选项和优先级,强化政策供给和资金落实,努力让中国饭碗里多装“吉林粮”。
2021年以来,吉林省率先谋划启动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出台了加强粮食生产30条措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谋划提出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工程,全面开展现有耕地产能挖潜和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系统推进粮食生产“八大工程”,确保到2035年实现1000亿斤粮食战略目标。吉林省财政不断对深化粮食安全极端重要性的认识,认真算好政治账、经济账、长远账。一方面,不折不扣落实好各项粮食补贴支持政策,稳定种粮农民收益预期,调动产粮大县重农抓粮积极性;另一方面,下大力气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资源统筹力度,将粮食稳产增产作为重点保障事项。两年来共筹措拨付相关资金667亿元,年均增长15%,为全省粮食总产连续两年超过800亿斤做出了积极贡献。
围绕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产粮大县为依托,重点支持“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品”等关键环节。在良田建设上,2022年累计拨付黑土地保护相关资金124.2亿元,同比增长20.8%。优先支持在产粮大县按照亩均投入不低于3000元的标准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进一步优化提升“梨树模式”,推广保护性耕作面积3544万亩,稳居全国首位。在良种培育上,投入资金6.7亿元,深入实施种业振兴工程,加快推动种质资源创新平台、生物育种联盟、良种繁育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设立现代种业发展基金,开展“强种贷”业务,扶持“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在良机应用上,结合吉林实际“优机优补”,及时调整农机购置补贴目录,提高免耕播种机等先进适用农机的补贴标准。省级每年安排1亿元,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农机装备水平。积极开展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加快补齐农机装备短板。在良法推广上,采取“揭榜挂帅”、后补助等方式,支持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示范推广。多渠道筹集资金,推广应用“深翻+增施有机肥”、水肥一体化等先进适用技术。加大科学安全储粮资金投入,整治“地趴粮”,实现节粮减损增收。在良品打造上,统筹各方面资金72亿元,推动农业十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文章,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升级打造“大粮仓”、“大肉库”和“吉字号”农产品品牌,拓展粮食安全的层次和范围。
(一)完善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让增粮有底气
持续将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统筹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政府债券等资金来源,积极拓宽财政支农投入渠道。2022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农林水支出预计执行542亿元,同比增长17.3%,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幅7.3个百分点;发行地方政府债券118.8亿元,支持240多个涉农项目;努力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预计达到8%以上。
(二)完善支农资金分配激励机制,让抓粮有动力
省级在测算分配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等财力性转移支付时,充分考虑产粮大县“三保”保障水平低等实际困难,给予倾斜支持。在因素法分配涉农资金时,充分考虑粮食产量、粮食播种面积等因素,向产粮大县倾斜。现代农业产业强镇、产业园、产业集群等试点示范资金,优先支持产粮大县,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产地集中,把更多加工增值收益留在县域和乡村。
(三)完善支农资金引导撬动机制,让种粮有保障
创新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方式,对于竞争性、市场化、产业类项目,坚持竞争中性原则,综合运用股权基金、担保费补助、保险保费补贴、贷款贴息等手段,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2022年,拨付政策性业务担保费用补助1.6亿元、农担贷款贴息2.2亿元,撬动信贷资金122亿元;拨付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29.6亿元,提供“三农”风险保障额度达1546.8亿元;设立乡村振兴产业基金等,累计注资5亿元。
(四)完善支农支出长效监管机制,让保粮有责任
围绕加强农业财政项目资金全生命周期监管,健全项目建设标准、资金管理使用、信息公开、绩效管理的制度体系。综合运用定期调度、通报排名、联合督导等措施,狠抓市县涉农资金支出,对高标准农田、黑土地保护等重点项目资金实行提级管理,由省政府主要领导约谈排名靠后市县。对各项惠农补贴兑付情况进行全程监控,2022年玉米大豆和稻谷生产者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的发放进度全国领先。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全国财政工作视频会议特别是刘昆部长讲话精神,学习借鉴兄弟省份的经验做法,努力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展现新作为、体现新担当。
来源:《预算管理与会计》202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