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吉林省财政部门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服务发展大局,聚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有力保障了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运行。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省各项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履行好财政职责,更好地发挥基础和支柱作用,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重点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必须始终坚持以政率财,确保财政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发展
履行好财政的使命职责,首先要在政治上过硬、要绝对可靠,做到对党忠诚,始终把讲政治的要求贯彻到财政工作各方面、全过程。一是把准政治方向。财政部门必须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以“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得到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同时,要经常对标对表,及时校准偏差,始终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贯彻到谋划财政工作重大战略、制定财政政策、推进财政工作的实践中去。二是提高政治站位。财政部门要始终牢记政治机关的第一属性,自觉从讲政治高度来认识和把握财政工作,坚持有财有政,政在财前,以政率财,不断提高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善于从政治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实在服从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上有担当、有作为。三是强化责任担当。要扎扎实实、不折不扣地践行“为国理财、为民服务”财政工作宗旨,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战略意图,出实招、办实事。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努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改善,做经济社会发展的“定盘星”、“催化剂”和“加速器”。
必须服从服务大局,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
履行好财政使命职责,要着眼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把制定财政政策和资金分配作为体现党和国家意志的重要举措,通过政策制定、资金安排、加强管理和改善服务多种措施,切实将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体现好、贯彻好、落实好。一是全力支持打赢“三大攻坚战”。聚焦打赢脱贫攻坚战,继续保持财政资金投入强度,积极支持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落实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政策,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同时加强脱贫后财政扶贫政策研究,稳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聚焦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支持完成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阶段性目标任务,支持打好蓝天、碧水、青山、黑土地、草原湿地保卫战,支持吉林中西部农田防护林网修复完善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长白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聚焦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强化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和预算管理,严控高风险市县新增政府债务限额,严格落实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同时,加强政府隐性债务管理,妥善化解隐性债务存量,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切实加强对隐性债务变动等情况的监测调度,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二是全力支持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财政资金政策,重点支持汽车产业加快发展、省属煤炭企业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支持推进国有企业厂办大集体改革,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引导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推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支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推进服务业攻坚和外经贸发展。加快地方金融体系建设和农村金融发展,完善担保机构风险补偿和降费奖补机制。着力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重大科技专项,促进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全力支持疫情防控和全省复工复产。不折不扣落实落细各项减税降费政策措施,努力缓解企业经营困难,在严格保障好疫情防控所需资金的同时,围绕特殊时期帮助企业复工复产、减轻企业负担、降低运营成本、稳定生产的现实需求,进一步出台精准、有力度、阶段性的助企纾困政策,加快各类专项资金拨付进度,抓好财政金融政策落实,加快推动各类企业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恢复正常运行,确保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必须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思维,着力化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
履行好财政使命职责,要擅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增强市场主体活力,调动好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要落实积极财政政策,为财政经济平稳运行创造条件。坚持从“质”和“量”方面双向发力,进一步向内挖潜,不断提高财政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切实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进一步优化财政资金使用结构和方式,更加突出政策重点,把钱用在刀刃上。在扩大内需和供给升级的结合部发力,把资金投向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同时,要用改革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整合资金,扎实做好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等各项工作,确保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继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注重财政政策与就业、消费、投资、产业、区域政策协调配合,精准发力,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要打好“铁算盘”,当好“铁公鸡”,严格控制和压缩一般性支出,对于超越发展阶段和当地实际情况的支出事项及时提出意见,对于预算批复下达的财政资金实行全过程监管,加强对财政资金支出及时性、使用安全性的掌控,对于重点支出事项,积极帮部门出主意想办法,不仅从资金上考虑,还要从财税政策、财政工具等方面深入研究,做到正向激励,善作善成。三是要坚持以收定支、量力而行,确保财政可持续发展。硬化预算约束,严格库款调度,严控预算追加事项,坚持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一体化,强化新增重大项目事项的事前绩效评估,把绩效评估挺在前面。树立零基预算理念,根据事业发展实际需要和财政支出政策、经费支出标准、现实财力可能精准核定安排预算,着力打破预算支出僵化固化格局。要量财办事,在优先保障重点支出的基础上,精打细算,量力而行,兼顾好当前发展需要和财政可持续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集中力量支持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履行好财政使命职责,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做到谋长远、建机制、强保障。一是要注重保基本。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托住基本民生需求底线,把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等基本民生支出放在优先保障的重要地位,围绕民生大事急事难事,精准发力,补好短板,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支持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二是要注重可持续。充分考虑财政经济发展水平,在财力可支撑的基础上,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相协调,充分考虑当前经济水平和财力状况,避免因过度承诺而导致不可持续。同时,加强预期引导,凝聚社会共识。三是要注重建机制。在持续增加民生投入的同时,致力于“花钱买机制”,着力推动完善相关领域的支出政策和机制设计,实现花钱买机制而不是简单地花钱买稳定,增强民生政策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在安排财政支出时,要逐步实现对公共服务的全覆盖,支持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统筹城乡发展和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上,努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共享水平,织密扎牢托底的民生保障网。
原载《中国财政》2020年第11期
责任编辑: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