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这项大工程是中国向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作为一名党员,一是不辱使命。干成事、干好事、真干事、不差事,把这份信任变成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踏踏实实地完成好这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二是确保把“两不愁三保障”精准落实到位,把党的好政策精细宣讲到贫困户心里,带领他们实现这个梦想,并从内心获得幸福感”。我清楚,这是我的责任和使命。---摘自雷振宁《驻村日记》
2016年,雷振宁受组织选派到通榆县新发乡六合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五年来,他牢记省派第一书记“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四项职责和使命,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深刻研读省、市、县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相关政策和文件,认真落实省财政厅包保帮扶规划,在全面摸排掌握村情的基础上,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入手,积极投身到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五年的时间里,雷振宁一直咬紧牙关,自我加压,不敢有丝毫懈怠,兢兢业业,不敢喘一口大气。
扶贫工作无小事,群众利益无小事。要做到精准、精细,让群众理解、接受,绝不是说一说这么容易这么简单。村情民意要摸清吃透,建档立卡要精准识别无差错。项目资金要跑、村班子队伍要带。谁家盖房子缺工少料会找他帮忙联系,谁家老人病了会打电话找他开车送医院。一边点灯熬夜做内业、一边准备第二天的材料,加班加点是工作常态。
尽管如此,雷振宁始终认为,苦点累点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这段扶贫经历是他人生难得的一笔财富,对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一次很好的洗礼和淬炼。让他明白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只要你做的是好事,人们就会记住你的好。他倒不需要群众记住他的好,更希望让群众记住党的好,记住党和国家扶贫政策的好。怀一颗感恩之心,自立、自强、自尊、自省,摒弃等靠要思想,丢掉庸懒散陋习,去奋斗去追梦,去用勤劳智慧看护好新时代我们共创共建的美好家园。
作为长期包扶的驻村第一书记,五年来,雷振宁远离省城舒适的工作环境,和家人聚少离多,在儿子高考期间最需要陪伴的时候,却不能陪伴左右,作为儿子、丈夫和父亲,说没有遗憾、没有煎熬那是骗人的、高大上的、口不对心的假话。但,当初既然接受了厅党组交给的这个光荣任务,他就会认真去面对,并保证不负厅党组的重托,不给财政人丢脸。刚到六合村的时候,太多的不适应曾经让他一度有过放弃的想法。那里的春天风沙很大,白天入户走访脖子里、耳朵里会灌满沙尘。面对工作量大、面宽、矛盾情况复杂,生活不规律等诸多问题,对他这个患有糖尿病、颈椎病的“病人”来说,真就是雪上加霜。即使这样,他还是选择坚持下来。为了啥?一句话,就是为了一名党员的初心使命,有他在,就不会有其他同事再到这个艰苦的地方来吃苦,有他在,就不会再有同事远离家人。也正是有了这种坚持,才有了2018年1月、2020年3月,六合村代表通榆县接受国家和吉林省第三方评估组的检查,取得了扶贫领域零问题的最佳成绩,得到了评估组的一致好评,才赢得了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感恩。才会每逢年节,总有一些包扶群众出于朴素的感情,想送一些新鲜鸡蛋,抓一只老母鸡或是请到家吃一顿饭,表达心意,那场景是特别让人感动,所有的艰辛在那一刻都会觉得值了。
六合村作为吉林省西部贫困村,基础设施落后,土地贫瘠,干旱少雨,资金资源短缺。作为驻村第一书记,雷振宁同志从驻村开始,就把自己当作一名“村里人”,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群众、踏实干事,通过入户走访和召开“两委”班子和村民代表会议,深入了解全村的基本情况,确保扶贫工作顺利开展。
“雷书记能在这冒烟咕咚的穷地方和咱睡一铺大炕,坐一条板凳,要没点吃苦精神还真就做不到”。老党员李万祥打心里服气雷振宁这个省财政厅派来的第一书记。
一、抓党建促脱贫,打造精准脱贫“战斗堡垒”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在驻村工作中,我越发觉得,要带领乡亲把落后的六合村建成连城里人都羡慕的美好家园,成败取决于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摘自雷振宁《驻村日记》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按照省财政厅党组要求,雷振宁首先把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工作有机融合,充分激发党员、致富能人的模范带头作用,打造坚强的战斗堡垒。
以前的六合村,“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柴草连灶台,满街丢垃圾。种地靠贷款,冬天等救济”。贫困与等靠要思想在这里蔓延滋长。村级组织涣散,干部精神萎靡。
为让群众的身子动起来,脑子转起来,村党组织活起来。他按照厅党组安排,积极配合省城乡规划设计院专家实施农村村庄发展建设规划。在村部,党务公开栏、村务公示、村财务收支等及时更新,惠民强农政策公开透明。设计制做墙体文化展板,宣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十九大精神、党的建设、廉政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及各项规章制度。一系列措施维护了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了党群干群关系,推动了党风廉政建设。多次组织村干部参加政府组织的专题培训班,学习兰考脱贫攻坚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协调县政协、科协、人社局对贫困户进行各种技能培训。引导群众转变观念,优化产业结构和种植模式。入户走访宣传十九大精神和各项政策,从根本上解决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问题。使村民树立起自强自立思想,为村组织重塑信任,让群众看到了一个值得信赖,敢于担当的战斗集体。
2020年新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同时也牵动着雷振宁的心。为打赢这场战役,筑牢六合村疫情防线,遵照省厅党组要求,他第一时间发动村干部、农民党员和志愿者组建六合村疫情防控巡逻队,挨家挨户排查外来回乡人员、发动群众做好村内消杀工作、引导群众科学防控、督导帮扶项目进展落实。为解决防控物资短缺问题,他又及时向省财政厅申请帮助解决值班人员口罩2000个、84消毒液120公斤。每一项工作看似细小,但在这里却显得格外重要。
“做好做细疫情防控工作,让村民们多掌握一些防护知识,过程复杂点不怕,只希望能派上用场”!雷振宁说。
二、夯基础抓产业,找准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思路决定出路,六合村改造必须立足村情实际,紧紧抓住带有方向性、基础性、长远性的工作不放,找准工作的切入口和着力点,聚焦发力,一件一件地抓好落实”。---摘自雷振宁《驻村日记》
为让六合村尽快接上龙头,攀上高枝。雷振宁及时向省财政厅党组汇报工作,结合当地自然环境恶劣,十年九旱,靠天吃饭,骑毛驴撒籽儿走哪种哪儿的传统种植模式,精准施策,通过寻找适合致富项目和脱贫产业,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实现脱贫工作由“输血”向“造血”的根本转变。
一是首要解决行路难问题。出行难曾经是制约六合村走出去的发展瓶颈,也是群众叫苦不迭的难言之隐。为让这条糟心路变成顺心路,通过厅里协调,争取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资金修建村屯通水泥公路11.5公里。加宽村主干道1340米,修建边沟2400米。结束了六合村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历史。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项资金,用于围墙建设,使村容村貌大为改观。
二是解决群众靠天吃饭问题。实施了5000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完成了高标准基本农田打井、上电建设。使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每年流转土地都在300公顷以上,确保让依靠流转土地为收入的贫困户每公顷土地流转收益增加1000元,惠及贫困户193户。
三是解决企业带富问题。争取新菜田基金,以财政奖补的形式,采取“龙头企业+贫困村+贫困户”的模式,引进龙头企业与六合村和德胜村共同实施8.4万平方米的高标准果蔬棚模园区项目。经与天意公司协商签订了分红协议,每年为六合村和德胜村分别分红25万元,覆盖两个村所有贫困户,其中,20万元用于贫困户分红,5万元用于村级公益事业支出。
几年来,果蔬大棚以天意红碱地小柿子为主打产品,作为第一书记,他主动利用新媒体为产品代言,在省、市级媒体进行播放,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达到了年销售产品四万公斤,销售额160万元的成果。所有这些凝聚省财政厅顶层设计的产业项目,既增强了村级集体经济自我造血功能和综合实力,又大大激发了广大贫困户积极致富的内生动力。
四是解决人居环境问题。由于六合村土房率高达60%,居住分散,村屯环境脏乱差。危房改造和村环境整治难度大。为此,六合村抓住2016年通榆县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有利契机。通过反复入户宣传政策,并承诺能够做到“搬得出、住得稳、能致富”。通过积极申报,最终被列入通榆县29个易地扶贫搬迁村。该项目共建设六幢住宅楼,可住270户村民。目前,已经建成牧业小区、农机园区、污水处理站、燃汽站,小菜园等配套设施,六合村村民已经过上了城市一样的好日子。“一个土坑两块板,三尺土墙围四边”的农村旱厕脏乱差的人居环境得到彻底改善。补齐了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帮助群众实现了这个摸得着、看得见的美好愿望。
但在搬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少,一部分不想上楼的群众到乡里去告状上访;一部分想上楼的群众也到乡里告状上访。一方的理由是土房再破,也是老祖宗留下的家业,这种老情结丢不掉。农民离开了老房子不能种小园、养鸡杀年猪了,上楼吃喝拉撒处处得花钱,不习惯也不方便。个别户上楼还要自己添一部分钱,心里头一百个不情愿。一方的理由是这是党和政府给的福利,不能因为某些人不上楼,影响到自己。双方为此矛盾焦灼,互不理解,互不妥协。可谓是按下葫芦起来瓢。为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通过集思广益,他找到在群众中有一定威信的村医宋春雨做思想工作,老宋家有诊所、住宅、牛舍等、称得上是家大业大,正常拆迁补偿应该在60万左右,做通他的工作,由他带动影响,其他问题都会迎刃而解。通过几次登门,苦口婆心、掰饽饽说馅,老宋终于吐口上楼了。那些观望的群众见老宋那么大的家业都扒掉了,也就不再坚持,答应签字上楼了。
为解决群众易地扶贫搬迁后养殖户继续养殖问题,2017年,确定对村原有的春宇养殖合作社进行扩建,建设600平方米棚舍3栋,300平方米配料间一栋,800平方米仓库一栋。同时,建设500平方米棚舍6栋的牧业小区。目前,已经投入使用,以每平方米10元的价格租给养殖户发展养殖业。由于现有棚舍满足不了养殖户入住需求,2019年经与乡政府研究决定继续对牧业小区进行扩建。目前,在建棚舍16栋,总面积4800平方米。为改善楼区环境,将楼区西侧洼地建设成生态休闲广场,栽植各种景观树1000余株,修建景观步道和安装健身器械,为居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健身场所。
五是解决智志双扶问题。“积分改变习惯、共建美好新村”。为破解给钱给物“输血式”扶贫助长不劳而获的不良风气,“爱心超市”采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明实践活动开展进行,让群众觉得易行、有趣、好干,乐于积极参与,将他们的勤劳肯干、生活习惯、善行义举、移风易俗、热爱集体等方面细化形成考评指标,形成了合乎村情、便于操作的评分细则,极大地激发了群众内生动力,很好地激励引导群众用实际行动和良好表现换积分,同时也规定在公共场合随手扔垃圾,在微信以及网络媒体上散布谣言,传播负能量的,以及参与赌博、聚众闹事、缠访、闹访等行为相应扣减积分直至取消其积分卡持有权,形成奖罚分明的考评体系。再以积分换取相应分值的物品。从而逐渐使“输血式”扶贫转变为“自主式”扶贫,不仅实现了社会爱心捐赠与贫困群众个性化需求的精准对接,还充分调动了各类社会群体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同时将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提振了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精气神。兑换出新时代村民的文明新风尚,让爱心超市变成了美德银行。截止目前已组织公益活动42次,累计投入资金15万元,3900余人次参加。爱心超市运转主要靠财政干部和社会捐赠,折合资金24万元。
让贫困群众从里到外“富”。在这方面,六合村通过“爱心超市”开展文明实践活动,既改变了贫困群众“人穷志短”的消极心态,也增强了他们“助人自助”的生活动力,并顺带着解决了村民自治能力弱、乡风文明建设滞后等难题,是一次很成功的尝试。---摘自雷振宁《驻村日记》
三、结穷亲送温暖,当好包扶乡亲的“贴心人”
“群众利益无小事。我到六合村来,就是帮助困难群众办事、解决实际问题的”。---摘自雷振宁《驻村日记》
一是落实教育扶贫政策。贫困户高云海因车祸导致残疾,行动不便,靠妻子养羊维持生活,女儿高婷婷于2017年考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2018年白城市残联有个资助残疾人家庭子女上学的项目,要求当年上大学符合条件的可以资助。通过多次与市残联沟通,详细介绍高云海家里的情况,争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最终高婷婷获得了每年3000元的资助金,而且是连续资助四年,这极大的解决了高婷婷上学的难题,助其能够圆满完成学业。
二是减轻医疗负担。贫困户薛玉华患有白内障,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为了能够减少医疗费用,积极与县中医院眼科沟通,争取到免费手术的指标,顺利的完成了手术,使患者重获光明。帮助贫困户李万祥、赵万春、费淑云、杨玉成、刘富等5人,申请“一事一议”医疗救助,报销比例可达到合规费用的90%,极大的减轻了贫困户的负担。
三是帮助办理落户手续。六合村贫困户于海,患脑梗行动不便,家境贫困,儿子长年打工在外不回家。于海带着四岁的孙子一起生活,祖孙两人相依为命。由于于海的孙子是非婚生育,一直没有落户口,属于“黑户”。这将影响到将来上学等一系列问题。他一方面和当地公安局户籍科联系,询问落户条件,一方面找有资质的鉴定机构做亲缘鉴定,垫付了3000多元的鉴定费。鉴定结果出来后,他马上为孩子办理了落户手续,解决了影响孩子一生的大问题。
“雷书记,要不是你的话,我孙子的“黑户”说不上啥年月能办下来呢,得咋感谢你呀”?当雷振宁把崭新的户口本递到于海手上时,老于的眼泪溢满了眼眶,那双颤巍巍紧握着雷振宁的手迟迟不肯松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