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吉林省2010年决算的报告
——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
省财政厅厅长邹继宏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2010年预算执行情况,已于今年2月12日在吉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作了报告。会议决定2010年财政收支决算编成后,由省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现在2010年财政收支决算已经编成。受省政府委托,我向本次会议报告吉林省2010年财政收支决算,请予审议。
一、2010年决算情况
2010年,各地各部门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决策部署和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决议,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在此基础上,决算完成情况较好。
(一)一般预算决算情况
收入:1、2010年,全省地方级财政收入6024092万元,完成预算的107.5%,比上年增加1153149万元,增长23.7%,与原报告数相同;2、中央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收入630000万元,与原报告数相同;3、中央各项补助收入10741141万元(其中:消费税和增值税税收返还收入794047万元,所得税基数返还收入119178万元,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税收返还收入237600万元,体制补助收入10662万元,均衡性转移支付补助收入1816100万元,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补助收入54676万元,调整工资转移支付补助收入831652万元,农村税费改革补助收入232310万元,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收入345006万元,教育转移支付收入176068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转移支付收入703130万元,专项补助收入4787341万元,各项结算补助等633371万元),比原报告数增加11813万元;4、国债转贷收入及上年结余4874万元,与原报告数相同;5、上年结余、调入省级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和调入资金等2027586万元,与原报告数相同。以上全省财政各项收入总计为19427693万元,比原报告数增加11813万元。
支出:1、2010年,全省财政支出17872484万元,完成预算的92.6%(主要是一些不属于我省预算正常安排范围内的中央专款下拨较晚,当年未能拨付),比上年增加3080392万元,增长20.8%(扣除抗洪抢险、灾后恢复重建等一次性支出,以及取消二级公路收费还贷支出等因素后,增长14.7%),与原报告数相同;2、上解中央支出19929万元,比原报告数增加2849万元;3、调出资金35960万元,与原报告数相同;4、国债转贷收入安排的支出及结余4874万元,与原报告数相同;5、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57323万元,与原报告数相同。以上全省财政各项支出共计17990570万元,比原报告数增加2849万元。
平衡:2010年全省财政各项收入总计19427693万元,减去一般预算财政支出、上解中央支出等17990570万元,年终滚存结余1437123万元,比原报告数增加8964万元。其中,结转下年支出1432592万元,比原报告数增加8964万元;净结余4531万元,与原报告数相同。
正式决算与原报告数比较,主要有以下变化:
1、返还性收入增加207万元,主要是消费税和增值税税收返还增加的收入。
2、均衡性转移支付补助收入增加11500万元,主要是今年财政部清算2010年均衡性转移支付增加对我省的补助。
3、结算补助收入增加106万元,主要是财政部返还军队系统个人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增加的收入。
4、上解中央支出增加2849万元。主要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地方负担部分增加专项上解2720万元;津贴补贴调节基金专项上解增加128万元等。
(二)省级一般预算决算情况
收入:1、省本级当年财政收入1527097万元,完成预算的106.4%,比上年增加245000万元,增长19.1%,与原报告数相同; 2、中央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收入630000万元,与原报告数相同;3、中央补助收入10741141万元,比原报告数增加11813万元;4、国债转贷收入及上年结余1350万元,与原报告数相同;5、市县上解收入612836万元,与原报告数相同;6、上年结余收入949555万元,与原报告数相同;7、调入资金30294万元,与原报告数相同。以上省本级财政各项收入总计为14492273万元,比原报告数增加11813万元。
支出:1、省本级当年财政支出4373493万元,完成预算的84%(主要是一些不属于我省预算正常安排范围内的中央专款下拨较晚,当年未能拨付),比上年增加491548万元,增长12.7%,与原报告数相同;2、转贷中央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支出207303万元,与原报告数相同;3、上解中央支出19929万元,比原报告数增加2849万元;4、补助市县支出9005413万元,与原报告数相同;5、国债转贷支出及结余1350万元,与原报告数相同;6、调出资金3438万元,与原报告数相同;7、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46059万元,与原报告数相同。以上省本级财政各项支出共计13656985万元,比原报告数增加2849万元。
平衡:2010年省本级财政各项收入总计14492273万元,减去一般预算财政支出、上解中央支出等13656985万元,年终滚存结余835288万元,比原报告数增加8964万元。其中,结转下年支出833472万元,比原报告数增加8964万元;净结余1816万元,与原报告数相同。
(三)全省及省本级基金预算决算情况
收支:2010年,全省基金预算收入4561805万元,完成预算的290.2%,增长174.2%。其中,省本级822694万元,完成预算的181.7%,增长111.1%。全省基金预算支出4464930万元,完成预算的71%,增长183.2%。其中,省本级327913万元,完成预算的42.4%,增长41.7%。全省及省级基金收支均与原报告数相同。
平衡:2010年,全省基金预算收入4561805万元,加上上年滚存结余、补助收入和调入资金等1735713万元,收入总计6297518万元。全省基金预算支出4464930万元,加上调出资金9227万元,支出总计4474157万元。收支相抵,结余1823361万元,其中,省本级445218万元,市县1378143万元,均与原报告数相同。
二、2010年预算执行效果
2010年,各地各部门按照省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批准的预算和省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有关决议,以及省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审查意见的要求,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狠抓增收节支,严格预算执行,深入推进各项财政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一)财政收支迈上新台阶。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自然灾害的严峻挑战,全省各级收入征管部门密切配合,依法加强税收和非税收入征管,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1200亿元,地方级财政收入在上年487亿元的基础上,又迈上600亿元的新台阶。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格控制和压缩一般性支出,优先保障重点项目支出和民生支出需要。在上年支出基数较高的情况下,仍然达到了20%以上的较高增幅。
(二)支持经济发展有新举措。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政策和资金支持。2010年,全省用于支持经济发展方面的财政资金达630亿元,比上年增加76.8亿元。认真落实国家和省结构性减免税费优惠政策,全年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60亿元。有力地支持了重点水利工程、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重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节能减排、保障性住房、社会公益事业等重点项目建设和支柱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促进了企业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民营经济、中小企业、服务业、地方金融业和资本市场加快发展。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新成效。大力实施“富民工程”,省政府承诺的十个方面民生实事所需资金全部落实。筹措拨付资金101.8亿元,用于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增产技术补贴、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以及汽车摩托车下乡、家电下乡等补贴。筹措拨付资金61.2亿元,用于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解决中小学教师工资历史拖欠,支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和送戏下乡,以及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和建立基本药物制度。筹措拨付资金160.8亿元,用于促进就业,提高企业养老金水平,提高城乡低保、城市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缴费补助标准等。筹措拨付资金73.8亿元,用于“六路安居”和“暖房子”工程建设。筹措拨付资金31.6亿元,用于抗洪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
(四)县级财政实力实现新突破。2010年,全省县域经济继续保持了较快发展势头,全省40个县(市)共完成地方级财政收入170.4亿元,增长24.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完成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277.1亿元,增长26.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完成财政支出707.6亿元,比上年增长2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地方级财政收入超过5亿元的县(市)达到13个,比上年增加5个;全口径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的县(市)达到9个,比上年增加4个。按照财政供养人员计算,县级人均财力达到4.9万元,比上年增加6878元。
(五)预算管理水平有新提高。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求,健全完善政府预算体系,细化预算编制,增强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实行项目支出滚动管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深入推进,省级全面建立了公务卡制度。预算资金监管力度不断加大,预算约束力明显增强,预算执行的均衡性、时效性进一步提高。2010年前11个月的支出占全年财政支出比重达到83.6%,比上年提高12.1个百分点,超额完成了国家提出的加快财政支出执行进度的目标要求。
总的看,2010年预算执行成效比较显著,但在预算管理和审计检查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和不足: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一些市县偿还政府性债务压力较大;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不够完善,部分市县公共服务能力不强;政府预算编制不完整,部分预算项目编制不够细化;一些专项资金拨付下达时间较晚,部门专项资金结余沉淀较多;预算绩效观念薄弱,“重分配、轻管理,重使用、轻绩效”的现象仍比较突出。这些问题我们正在认真研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一是加强预算编制管理。做好部门预算编制与部门工作计划的有机衔接,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从严控制预算执行中追加。继续压缩代编预算规模,预算主管部门集中掌握的本部门支出,在年初全部细化编入部门预算。完善预算编审程序,提前“三上三下”预算编审流程中的各阶段时间节点。积极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逐步建立新增资产审批制度。加强专项资金结余管理,将结余资金和部门预算编制统筹考虑,研究建立专项资金结余管理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政府性基金预算编制质量,做好与公共财政预算衔接。稳步推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工作。从2012年起,全面启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
二是强化预算执行管理。规范超收收入使用管理,超收收入除依法安排当年部分重点支出外,原则上转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留待以后年度预算安排使用,提高预算安排与预算执行结果的一致性。加强国库资金调度管理,保障基层政府预算支出的资金需要。建立健全预算支出责任制度,完善预算执行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提高预算执行的均衡性。加强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全面跟踪支付流程,确保财政资金运行规范有效。
三是严格财政资金管理。按照国家部署和要求,认真做好财政专户清理整顿工作,取消违规设立的各类专户。加强部门和单位银行账户管理,严格控制新设账户。继续完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体系,扩大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应用范围。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2011年底改革试点扩展到所有市县。进一步加强财政资金监督检查力度,健全完善财政资金对账制度,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加快构建财政资金风险防范机制,落实财政资金安全责任制。
四是加快推进预决算信息公开。2012年上报人代会审查的省级财政总预算,对重点支出细化到“款”、“项”级科目,进一步扩大上报人代会审查的部门预算范围。继续做好财政总预决算信息向社会公开工作,积极推动部门预决算信息公开。2012年上报人代会审查的部门预算,除涉及国家秘密的内容外,以部门为主体,由本部门主动向社会公开。部门决算参照部门预算的公开范围、格式和体例等进行公开。积极研究推进“三公”经费预决算和行政经费决算的公开工作。
五是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把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预算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加强预算绩效管理,进一步强化预算支出责任,提升预算管理水平,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按照整体设计,分步推进的原则,在编制2012年预算时,省级选择部分100万元以上的部门项目支出和9项财政专项资金开展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试点,同时积极推动市县试点工作,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初步建立起预算绩效管理的基本框架。
加强和规范财政管理,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的指导和监督下,进一步推进各项财政改革,努力提高预决算管理水平,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为推动吉林发展振兴做出更大贡献!